
上海街头,一家500平米的奥乐齐店里,四五名员工正高效地补货、收银、清洁。不到2000种商品整齐陈列,90%是自有品牌,价格比传统超市低30%-50%。这样的场景在全球1.3万家奥乐齐门店每日上演,却成为中国零售业难以企及的高效典范。
作者 | 王晓锋
极致零售研究院(SRI)首席研究员
愿意用“笨功夫”去打造自己
“系统效率”的企业
才最有可能穿越周期
当追逐风口的企业在潮水中挣扎,一家来自德国的“慢公司”正悄然布局。奥乐齐(ALDI),这个在上海已开出70余家门店的硬折扣巨头,没有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,没有眼花缭乱的营销噱头,却保持着每年稳健的新店节奏。它的中国区CEO曾说,仅上海一城,未来就可能开出三位数的门店。与此同时,其全球体系正计划投资超90亿美元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扩张。
一边是本土明星企业的踉跄转型,一边是国际巨头的逆势而上。这截然相反的景象,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:奥乐齐,正在给渴望“折扣”解药的中国零售业,上一堂名为“长期主义与系统效率”的残酷实践课。
01
奥乐齐的“静默进击”与盒马的“悲壮转身”
2024年,盒马的消息不绝于耳:品质下滑、配送超时、会员制被砍、创始人退休……这一切都指向其战略根基的动摇——放弃“会员制”,转向“折扣化”。这场转型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场生死时速的自救。
然而,被视为转型范本的“折扣”之路,走起来却异常艰难。价格战侵蚀利润,供应链重构挑战巨大,消费者对“真折扣”还是“假降价”充满疑虑。盒马的挣扎,是中国零售业在流量红利见顶后,集体焦虑与迷茫的一个缩影。
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奥乐齐在中国,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上海,显得格外“安静”且“从容”。它没有急于全国化,而是深耕单一城市;它不像一个闯入者那样颠覆什么,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工匠,一砖一瓦地搭建其商业堡垒。
这种反差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: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“硬折扣”?它绝非简单的“降价促销”,而是一套环环相扣、建立在极致效率之上的完整商业哲学。
02
硬折扣的本质:
不是“更便宜”,而是“效率革命”
奥乐齐的商业模式,建立在三个看似朴素却坚如磐石的核心价值观上:一致性、简单化和责任感。这三大价值观,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目标:将省下来的每一分钱,都回馈给商品价格。
1. 极致的“简单化”:拒绝复杂性,只做必需品
与传统超市动辄上万个SKU不同,奥乐齐的店内只有约1500-2000个SKU,且90%是自有品牌。这背后是深刻的战略取舍:
- 不做选择的选择:每一个品类,奥乐齐的采购团队都只提供1-2种最优选择,通常是销量最大或性价比最高的单品。这消除了消费者的选择困难,也极大地降低了采购、库存管理和物流的复杂度。
- 自有品牌的霸权:90%的自有品牌占比,意味着奥乐齐彻底摆脱了对知名品牌的依赖。它无需支付昂贵的“品牌溢价”和“渠道上架费”,实现了从工厂到货架的直连,掌握了定价的绝对主动权。
2. 极致的“运营效率”:把省钱做到基因里
奥乐齐的门店,是一个高度标准化和效率化的“零售机器”:
- 精益化用工:一家500-1000平米的奥乐齐门店,在任何时段通常只有3-4名员工。他们身兼数职,理货、收银、清洁样样精通。据报告,其人力成本仅占销售额的约4%,远低于行业10%-16%的水平。
- “原始”陈列:商品直接以原包装箱在货架上切开销售,省去了繁琐的上架整理时间,也降低了包装成本。
- “心机”细节:购物车需投币使用、鼓励自带购物袋、门店装修简约实用……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其低运营成本的基石。
3. 极致的“供应链”:看不见的护城河
这是奥乐齐模式最核心、最难以复制的部分。它的供应链强大到足以重新定义“价廉物美”。
- 密集采购与长期合作:奥乐齐采用“密集采购”策略,对选定的单品进行大规模采购,从而获得极强的议价能力。它与供应商不是博弈关系,而是深度绑定的伙伴关系。它尊重供应商利益、付款及时、信任交付,反过来换取供应商的全力支持,甚至独家定制。
- 动态与敏捷:奥乐齐每周会引入数十种新品或季节性商品,进行市场测试。这种“快闪式”上新,既保持了顾客的新鲜感,又能通过小批量试销快速淘汰滞销品,极大降低了库存风险和浪费。
- 技术赋能:奥乐齐利用像Celonis这样的过程挖掘工具,分析数十亿笔交易数据,优化从订货量到配送路线的每一个环节,实现实时决策,将供应链损耗降至最低。
03
奥乐齐的中国本土化:
一场“精英式”的接地气
奥乐齐进入中国的策略,堪称跨国企业本土化的范本。它没有照搬德国模式,而是进行了一场“精英式”的接地气。
- 前期侦察:在正式落地前,奥乐齐花了三年时间调研了中国40多个城市,走访了数千家零售店。它先通过天猫旗舰店试水,用数据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偏好,再开设线下店。
- 精准定位“社区店”:与山姆、Costco的“远距离、周末式、仓储式”消费不同,奥乐齐明确自身是“近场消费”的社区折扣店。它服务的是“下楼就能买”的日常需求,是家庭的“平价菜场”。
- 产品本土化创新:它深刻理解中国家庭的小型化趋势。例如,基于上海户均2.3人的数据,它将鲜牛奶包装从1.5L调整到950ml,避免浪费。它推出的“芝麻&葱香麻薯糕点双拼”,巧妙结合了网红元素和地方口味,展示了其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。
- 供应链本土化:奥乐齐在中国持续优化本土供应链,目前超过80%的供应商是本地合作伙伴。这既保证了生鲜产品的新鲜度,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。
04
残酷一课:
中国零售缺失的“基本功”与“长期主义”
奥乐齐模式,映照出中国零售业在狂热追逐风口后,所暴露出的某些先天不足。
第一课:模式可以模仿,系统无法复制。
中国零售企业善于学习“形”:盒马学了海鲜堂食,众多品牌学了会员制,现在大家又开始学“折扣”。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支撑这些模式的“魂”——那一整套经过数十年打磨、高度协同、追求极致效率的运营系统。奥乐齐的供应链管理、成本控制、员工效率,是一个有机整体,难以割裂,更难以在资本的催熟下快速建成。
第二课:折扣是一种能力,而非一种手段。
对于许多中国企业,“折扣”是清理库存的营销手段,或是抢占市场的竞争武器,本质是流量思维。而对于奥乐齐,“折扣”是其整个商业模式运转后呈现的最终结果,是效率思维。前者是“赔本赚吆喝”,不可持续;后者是“在赚钱的同时还能提供最低价”,是坚固的商业模式。
第三课: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:好品质,低价格。
在经历了O2O、新零售、社区团购、会员制等一系列概念洗礼后,中国零售业似乎忘记了最朴素的真理。奥乐齐用超过100年的历史证明,无论商业世界如何喧嚣,最终赢得消费者的,永远是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购物体验。所有的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,都应服务于这个本质,而不是偏离它。
05
硬折扣是中国零售的必然归宿吗?
这堂“残酷一课”的最终指向,并非唱衰中国零售,而是揭示一条可能的出路。
在消费者趋于理性、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,“性价比”将成为长期的主旋律。硬折扣所代表的极致效率和高价值自有品牌,无疑是未来零售竞争的重要维度。
然而,简单照搬奥乐齐模式是行不通的。中国市场的复杂性、数字化程度以及消费者习惯,都决定了本土企业必须走出自己的路。但阿尔迪和奥乐齐所提供的,是一种范式和一种精神:
- 范式是:回归零售本质,构建一个以商品力和运营效率为核心的、能够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系统。
- 精神是:坚持长期主义,有足够的耐心去打磨每一个运营细节,构建深厚的供应链壁垒,而不是追求短期规模的速成。
中国零售业的下一站,或许不是诞生一个中国的“奥乐齐”,而是在学习了这堂“残酷一课”后,结合本土优势,孕育出真正兼具效率、品质与温度的新零售物种。
这场关于效率的终极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而那些能够沉下心来,愿意用“笨功夫”去打造自己“系统效率”的企业,才最有可能穿越周期,赢得未来。
关注我们,学习更多零售商业案例

– 推荐阅读 –
安踏 vs 李宁业绩增长差异根源:DTC模式的地基效应
优衣库DTC转型的真正的杀手锏是什么?
当所有人逃离线下,优衣库为何押注“大店战略”?
优衣库逆势开千平大店:优衣库PDCA运营与DTC模式颠覆传统零售逻辑
优衣库的“产品金字塔”|九大经典SA款:从商品企划到爆款落地的全链路拆解(深度)
山姆会员店,“三轮”驱动,5年业绩翻了30倍
严选爆品+情感黏性+数据中台,山姆中国2025年8店狂飙的底层逻辑
未来5年,能活下来的实体店,都长什么样?
《2025DTC案例拆解与运营在线训练营》启幕!以案例为镜,以数据为尺,探索零售终极答案。
《2025消费品DTC研究报告》发布|从“渠道”到“用户”,品牌如何拿捏当代年轻人?
[招募令] 零售精英集结!
扫码咨询
-我们是谁-
极致零售研究院(SRI),是一家专注于新零售与企业DTC数智化转型的智库,也是企业DTC战略转型的陪跑者。我们通过前沿研究、战略咨询与高端培训,为企业提供贯穿DTC转型全链路的方法论与实践指南,赋能企业构建直达用户的增长能力。

-我们能做什么-


极致零售智库专家已为“联想集团、美的集团、上汽集团、明基集团、永旺集团、银座集团、伽蓝集团”等数十家制造型企业、厂商、消费品、零售类企业提供DTC驱动增长的内训课程。

关注微信公众号